全国城市切换
淄博高新区汉文化研究院-山东智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7*24小时服务热线:
0533-3456787
汉服制作

汉服全制式剪裁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19-11-09 人气:3259

汉服大纲

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又可分为礼服和常服,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另外还有戎装,是武官武士在打仗时穿的,由于它自成体系,而又和汉服复兴关系不大,所以,在此暂不讨论。
我改动一些词汇,我不太赞成其中某些分类和表述方法。不过对我还是很有启发!

汉服初步分类规划制定方案(草稿)

首先说明一点 历史上的汉服与现在电视上的相比

第一在颜色搭配上很清雅简洁大方 颜色常用的就那么几种 没电视上那般華丽艳俗(当然主要指明代汉服风格)

第二是在花纹纹饰上 真正的汉服都有一套固定的纹样 每种纹样都有些意义(尤其是汉代)没电视上那么杂乱无章 画神的画鬼甚至连写字儿的都有

第三就是电视上很多款式历史上并不存在 什么高耸的欧式立领等等。

第四点就是虽然历代汉服表面给人感觉好象很复杂 但其实每件衣服都能归在以下这几大类里 看上去复杂有时只是这几种相互搭配的较丰富而已但源头其实是不变的 就好象一种公式 好几种解法一样 而电视服装不仅杂乱的多 连起码的几大要素都没沾上边 因此只能让人越看越糊涂 越觉得复杂 其实关键是普遍人没有“我们也有民族服装这一概念”所以肆无忌惮的乱设计异想天开 而要成为民族服装 则必须要有体系 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其实历史上汉服还是很成体系的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小枝小节改改也没什么 如果连最基本的几种样式都背离的话那还是别叫汉服

常服

汉服核心:右衽     广袖

可以基本上分为四大类:裙裳式 深衣式 长衫式 褙子式

   (其实这四大类在样式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通的 所分成类只不过是由于少许穿法上部分结构上有些不同   几种风格兴于很长一段时间 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很广泛 而且 主要由于其是汉服的最基本的样式是汉服的基础 源头 很多后来的新式样皆出于此的缘故 故分之)

裙裳式:(此为汉服的源头)

 



关键词:上下两截分开。上面的为衣,下面的为裳,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就是指此。衣与裳两种不同颜色
1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长到腰部的右衽或对襟上衣;白色衬裙,长到膝盖的帷裳,盖到脚面的宽裙(裙可有皱折),腰带,绶佩带。
2 穿着方式:将内衫与上衣穿好后,再将围合式的衬裙包住上衣围好(也就是说 上衣一定腰掖到裙里面),系上腰带即可。惟裳与裙的穿法皆同上。最后等一切穿好后,系上最后的腰带,再在腰带的正中间部位挂上绶佩。一般来说,裙的缝隙处是在后面。
3 裙组成部分:
A 裙腰部分:既裙的头端。也可以和裙身颜色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不一样时多为白色)。明代时裙腰多为

白色松紧带
B 裙身部分
C 也可以没有裙腰
4帷裳分类:
A 直裾
B 曲裾
C 皱折式(即像折扇那样的感觉 当然那是布料 没那么夸张)
D 燕尾式(形状如同燕子的尾巴 就和我们看到踏歌女子舞蹈服的裙底部一样 兴于魏晋南北朝 不过只限于女子)
当然 后三者都是属于艺术造型之类的 存在过但可能女子穿配的可能兴更大一些 只有第一种才是最常见的
5挂在裙裳上的其他装饰:一般都是玉佩 在周礼盛行时期 士大夫缺少玉佩被视为如同衣冠不整一样的失礼行为   而且玉佩的挂法不同人该佩带什么样的玉佩都有待于详细复杂的研究不过一般是挂在腰带的左右侧;其次是结带 大概到了后期只是装饰性作用 多为女子所用
6总结:最开始的裙裳装不限于男女 既男女都是穿一样的 但后来男子着裙裳逐渐被长衫袍褂所代替 由日常生活逐渐退隐到礼仪祭祀中去 是汉服中作为礼服必不可少的一种;在常服中裙裳装发展到后来逐渐兴于女性范围中 到了汉代以后 女子汉服早从连体的深衣重新回归到以前的上下两截的分开穿法 隋唐时常说的襦裙装 上襦下裙 其实就是裙裳装的一种只不过襦稍短些 裙稍长些(襦 其实就是上衣 只不过一种很短的上衣)它其实也是上衣掖在裙里 只不过将裙提到了胸部 到了明代 基本上又一次复礼 恢复了原始那种正统的裙裳样式。分辨裙裳装最重要的是看下身是否为裙子 只有是上下两截分开既都可算 没有必要区分的更加详细

深衣式



关键词:深衣按大类分其实也可算做是裙裳装的一种,因为它下面配的是裙。但由于上衣很长,不是掖在裙里而是散落在外。而且又有曲裾这种样式穿法都很独特的一种。故上衣曰深衣     (深衣分直裾 曲裾两种。但直裾除掉下面的裙其实和后来男子穿的长衫没什么太大区别   因此只说曲裾)
1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以下的曲裾上衣,盖到脚面的宽裙,腰带
2 穿着方式:由于很复杂 见马王堆考古研究。基本上是交领后将衣绕腿缠裹住   然后再将衣角上提到腰部 系上腰带
3 总结:深衣也是男女没什么区别,汉代男女都穿一样的深衣。不过可能男孩子穿直裾 女孩子穿曲裾效果更好些(因为曲裾更显女孩子身材)不过现在再让男士下面穿裙显然很不对劲所以为了与时俱进 最好女孩子穿裙子 男孩子换成普通长裤
长衫式 

关键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所说的四大类根本就不存在样式上的不同处 差别只不过时穿着搭配不同而已一切都是由裙裳装发展演变而来的 何谓长衫?就是右衽式(交领)的袍褂 只不过仅仅是将上衣变长 盖到脚面而已 说白了就是长式上衣    
1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 白色衬裙;盖到脚面的右衽或圆领上衣,腰带

2 穿着方式:白色内衫 衬裙先以裙裳装的穿着方式穿好,然后再穿上长衫
3 总结:长衫可系腰带 也可不系。到了后来成为男子常服 下面不再配裙子 或是长裤 或是绑腿的长袜四 背子式

关键词:背子其实也是长衫 只不过其对领的形式存在的普遍 因此感觉好象和右衽的长袍不一样但和长衫不同的是 它稍短 而且左右两面开衩(这样是为了方便行动)有些妇女的甚至开衩到腋下 而且 和长衫不同的是 它一般不配腰带 因为其本来就是以超级休闲舒适为主的    
1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的对襟上衣,长裤或宽裙
2 总结:背子男女则是有区别的,男着长裤女着宽裙

不管这几类如何 怎样变化 有几个特征是一直不变 贯穿始终的

汉服领子:
1 右衽:又叫交领。 

A 关键词:是汉服最原始的特征,也是一直由汉服诞生之初延续到明末的是汉服最明显的标志   所以说 缺少右衽特征的汉服根本不能称之为汉服 汉服右衽的穿法是汉服的核心 其他配件及穿着方式可以说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交叠衣领。右衣领在上 左衣领在下 右领压住左领使左右两衣领形成交叉状 到腰部将右领下角的衣带与左腰侧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上结。之所以称为交领是因为左右衣领交叠后成 X 状(如果衣料透明的话)而衣料不透明的情况下呈 y   字状    

2 对领

A 关键词:虽然借于其他民族因素而兴起但到了宋明时期也逐渐成为主流 。对领不同于右衽与圆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没有衣领 因为它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   这样是为了更简捷方便。在历史上对领女子用的时候较多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不用交叠衣领 直接将左右衣领上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成结。

C 对领分类:

a 一种是最常见的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呈 II 状。至于衣带的部位 在上端 中端 末端皆可。一般普遍是在中端 因为这样系的稳固

b 另一种是有衣领衣领开到胸部 在衣领末端系上衣带 余下部分自然散开   呈 Y 字状(如此符号 衣带处在“两条线汇成一条线的地方”)。这种对襟类似现在韩服的衣领。这种衣领多用于背子

3 圆领

A 关键词:前两者多用于常服圆领多用于礼服。虽然不同衣领没什么性别区分 但圆领还是男子用到多些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也是右部分在上 左部分在下 右部分覆盖住左部分 到肩部将右领处的衣带与左肩上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成结

1:衣带等于现在的扣子 衣带主要是固定上衣。裙带主要是固定裙裳

汉服袖子

1 广袖:广袖就是我们看到汉服上很大的袖子。呈半弧形有收袖口。与和服的正方形袖子还是有区别的。是汉服最原始的袖子之一   汉代时收袖口部分较袖子整体是多出来的一部分颜色也与袖子整体部分不一样 一般是和衣缘一个颜色 但到了后来这种突出来的收袖口逐渐隐蔽 只容手伸出来 下面却是缝合在一起的 这样是为了少往袖里灌风 像汉服那么大的袖子如果整个袖子都是开的 不知会有多冷!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受思想文化的影响 为显出飘逸洒脱的本性 整个袖子都是开口的。但在现代 可以定为冬天时穿的汉服有收袖口夏天则可以整个袖子都为开口

2 箭袖:又叫胡袖,是从胡服来的。基本上是很窄的袖子和现代差不多。为何叫箭袖?因为形状如箭 上端较宽一些 下端较窄些



3 坎袖:坎袖就是没有袖子部分。一般情况下对领的上衣坎袖时较多。右衽与圆领的上衣很少有不带袖子的

汉服9种款式的归纳介绍

浅论汉服(仅指衣服)发展史,以历史的角度驳斥朝代论,汉服9种款式的归纳介绍

概论:

历史上的汉服绝不是杂乱与多样的,老生常谈再论朝代化。

虽然否定朝代化已有很多朋友论述过,但我这次还是想以事实款式来简单阐述,而且,就是以历史上的这些款式进行论述,成为一门新兴的汉服发展史。这样我们耐心看下去,看看汉服究竟,是否是杂乱无章的。

虽然我们强调过,汉服不同于服装史,但实际上,汉服和服装史学其实是化等号的。因为历史毕竟是事实,我们无法更改它,而服装史论著,也不是杂乱的,那只是因为言辞不清段落混乱图片混杂而导致的一种错觉!尤其对于刚入门研究的朋友,多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上的汉服,我归纳为这几个词:整齐划一,层次分明,演变甚微,它实际上是非常单一的,综观历代,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无非衣裳分两截,一会合在一起,成为深衣;一会又分开--一会上衣变短,配了裙子成了襦裙;一会上衣变长,成为袍衫;一会变宽点,一会变窄点;而交领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只有继承和增加(而且发现,越到后来增加的款式越多),只有受欢迎程度的稀疏,没有废弃,没有凭空另创和断代。其实就这么简单。


首先我想一些刚接触汉服的朋友也许看过很多服装史著作,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想,虽然感觉说的头头是道,

但还是看不明白,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服装史的写作导向问题,你看着复杂,但他实际上说的就那么几款,服装史的导向,就在于要能发掘多少就发掘多少款,能说复杂就说复杂,能多谈的就多谈,他是一个广义的界定范围。就比如,我们知道,他除了谈历史以外,还可以经常看到讲了很多不占主流的面料,花纹,特殊质料的衣服,出土的时装上做文章,往往占很大篇幅;再看看谈论发型,有些女子心血来潮,换个妆容,也要占相当大篇幅;礼仪制度又占很大篇幅;而真正介绍那些款式,却占的很少——这是我们越看觉得款式越复杂的第一个原因,然而实际上这只是错觉。


还有,图片的选用上 往往挑些那件鲜为人见到的出土文物,奇怪雕塑,甚至模糊不清的古画作为引经据典的对象,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历史感,和那份凝重感,而这些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只能越看越糊涂——这就是我觉得款式复杂的第二个原因。


这就是服装史无可避免,也是必然的导向!——我们也不难怪它,因为他毕竟是以突出历史作为卖点的。


而我们的汉服呢?实际上所谓的现代汉服体系,就是服装史!——否则,很多人又该以为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他做的只不过是缕清思路的归纳整理清楚,不谈面料花纹发行等,仅此而已!

那么 我下面也同样先以历史的角度去谈汉服,抛开冠帽巾不谈,看看这9种款式,在历史上是贯彻始终的,只不过是出现的早晚而已。


商朝以前篇

那时还裹着草皮,考古资料非常少,属于汉服没成熟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略过
自古言臣无好死2005-9-21 22:10:00 新注册的朋友请先到新人版了解汉网欧阳雨曦


商朝篇: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一直延续到明。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上衣下裤:据说那时已经有了裤,不过都是开裆的,而开裆裤只能是穿在上衣下裳里面的。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汉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西周篇: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

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亦有了雏形。

春秋战国篇:

上衣下裳: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而且大袖只用于礼服中已成为定制。而且已趋向于精美化发展,当时玉已不去身。



上衣下裤:据一些资料考证,汉族人早在胡服骑射以前就有了合裆裤,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裤的装束

衣裳连制(深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另外一个汉服大款式深衣的产生(深衣其实就是上衣下裳制的连接版,也是交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普通的麻烦装束已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是汉服款式的一个进步)深衣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12个月。分直裾,曲裾两种。直裾后来作为深衣的主流样式,一直沿用到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直裾下摆显的较窄。和直裾不同的是,曲魏晋以后衰落,但也不是断代,因明朝的朱子深衣,还存在曲剧的样式。而直裾历代一直盛行,后世成为庶人的民间礼服和士大夫阶层的居家便服。春秋战国初深衣的袖子,还多是直筒祛,后来袖子垂下部分日趋宽大,形成半圆形垂弧度(袂),但仍是收口(祛),因此形成外观看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这样的袖子成为深衣的定制,只要是代表一种思想。当时的袖子,已有长袖,但只舞蹈时才有。


秦汉篇:

舆服制度:西汉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礼服,朝服,常服20多种,这20几种,同周制一样,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区分,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组玉敝膝等也不变,东汉产生了绶与佩这样的新配件,而且通过绶佩的高底来区分品官的等级。因此只是较之周制更等级化,细节化,丰富化而已,款式基本还是采用周制,后世礼服,以周制为骨架,秦汉为血肉的基础上,一直延续到明,这以后,礼服基本可以确立,变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间常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并且下裳较之前朝日趋变宽大。

上衣下裤:劳动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裤的装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朝已经被泛滥化的深衣的天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起上衣下裳装束来,于是女子又开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过上衣短小,一般标准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宽大, 因此,他大抵来说是属于上衣下裳范畴的,但后来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征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華丽,因此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3个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称为襦,搭配裙子成为襦裙。还有一点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装,比如颜色和花纹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衣,但虽叫长衣,在具体长度尺度方面还是没有定制。而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在那时已出现,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因此,又出现了汉服体系的第4个款式——(因长衣没发展完善,故不算)袍衫类。

发型:秦时期看兵马俑当然还是有编辫束发的,但汉时已可以明确不编辫束发成为主流,这种不编辫束发的简单束发模式,也是后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汉族男子基本发式。而再后来的束发基本都是头发全盘到顶部,并非上面束发余发披肩

冠帽巾:由于舆服制度的创立,冠已不在是随便谁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新出现的冠有文官的进贤冠,武官的武弁等,东汉时期的平巾,加梁成为文官的梁冠,加漆纱成为武官的漆纱冠,这两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


圆领:在以前领子制度只有交领的情况下,秦汉时受西北民族的影响(一说),圆领(书面名盘领)元素开始介入到汉民族服饰当中。


魏晋南北朝篇:

服色制度:由于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级被正式划分鲜明,设置了九品官,每级的礼服常服的颜色都要不一样。从此以后,服色制度成为礼服等级的一个标准,而以前,则多用绶佩区分,不用服色。


上衣下裳:由于魏晋又是一个思想大动荡的时期,常服中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敞口的魏晋风骨。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也退居到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小礼服阶层,并且衣比之前朝更加宽大。民间似乎更喜欢新兴的袍衫和褶绔。


袍衫:很受欢迎,已开始有园领袍衫。


上衣下裤(褶绔):应该说,前朝已有上短衣下裤的装束了,但那时的搭配较之随意,,而且下裤种类繁多,不宜构成固定款式。但当时发展出来的褶绔,成为主流,而且搭配固定,因此是为汉服体系中的第5个款式——上衣下裤(褶绔)类。具体是,上穿短衣,下穿裤子,比较宽大,呈上窄下宽喇叭状,带有褶皱。有时在膝上用带子捆绑或扎系,成为缚绔

上襦下裙:当时秦汉到魏晋时期的初期襦裙,虽衣裳已分开,但外观上还保留了一些深衣的特征,比如袖仍

是祛袂,下裳宽大,裙腰高长等特征。

冠帽巾:帽巾类得到空前的发展,基本后世有的在那时都有了。因冠已成为等级的标志,民间男子便发明了很多种巾帽。比如出现了幅巾,纶巾等。当时的冠出现了漆纱笼冠,为很重要的礼臣所戴

直领:当时在已有交领,圆领的基础上,通过交领发明了直领

隋唐五代篇:

上衣下裳:仍有

衣裳连制(深衣):仍旧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

袍衫:袍衫可谓空前盛行,成为民间的主流服饰,当时品官常服开始采用圆领袍,一直延续到明,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官袍或公服

上襦下裙:那时女子的襦裙,上襦变短只到胸部,裙子变宽大,系到胸部,然后系以长裙带几乎垂地,类似于现在的朝鲜女装。袖子基本上都变成了小袖,后期小袖垂下一部分,遮住手,显得纤细,成为垂袖。一开始的时候襦裙上披一块又方又厚类似于披风的东西,成为帔子。后来变长,变窄,只成一布条,固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样繁多,成为披帛。后来,帔子和披帛成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一元素,一直延续到明。 中唐到五代时期的襦裙,风格又回归到了魏晋时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变窄,裙腰高耸,只不过袖子还是小袖

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因隋唐时期男子官服,本穿的是衫,但长度只到膝,膝处设一界限,称为横阑,下面则是用裳续上。因此,他虽然大范畴属于泡衫类,但构造上更像泡衫和深衣的综合体,因此,又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6个款式——阑衫类。因早期阑衫是作为官服出现的,领子都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明时为有官职人员的公服

直裰;前面提到前朝上下通裁的长衣,像袍衫出自长衣。而原本的长衣却没有形成定制。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长衣规定长度到脚踝,并且要有宽衣缘,而且都是交领,两侧不能缺胯(开叉),因此又形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7个款式——直裰(直身)类。当时直裰的定制,主要是想复兴古礼,找个深衣类与袍衫类的最佳中间点,因此直裰,也是最具有规格的长衣便应运而生了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当时流行一种襦,但不同的是直领相系,并且两侧开叉到腋下,这样就有点半披半穿的感觉,当时称为袄子。后来女子礼服用的大袖衣,也是参照这个,开叉到腋下,直领相系,之所以叫大袖衣,只不过袖子是大袖,衣稍长点而已。后来到宋朝时,变窄变长,袖子又变成小袖,这回还是直领,但就是不相系了,成为旋袄。明时又变宽,袖子变大,变成半直领相系(有带子)下面自然开叉。因这一系列都是一脉相成下来而且没有款式上的变化,因此他们又可以归为一类,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8个款式——统称为褙子类。褙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领相系,两侧开叉到腋下,初期多用于礼服,后来成为定制,比如女子多穿襦裙,妇人和民间礼仪活动时多穿褙子。这也就是朝鲜时期的宫廷唐衣(韩剧中王妃尚宫所穿的交领褙子).不过。到明又出现无袖和半袖的褙子,当时已经男女通用了

半臂;当时又流行一种襦,是半袖和无袖的,多是直领相系,有小带子系到胸部。如果另算的话,也可以算做汉服体系中的第9个款式——半臂类。由于是半袖和无袖的,一般都当套在襦裙外的外套穿。不过我看他更应该归纳到襦里面

冠帽巾:除了冠巾不变之外,此时是帽类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如幞头,最初的无翅——到软翅——到硬翅——到直翅——再到展翅,直翅后来成为明朝品官的乌纱帽,展翅后来成为宋朝品官的乌纱帽。如斗笠,在那时也产生。如女子的帷帽,面幕,也是。

宋篇:

宋朝汉民族服饰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唐朝和先朝有什么,就有什么,没有变化,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不过和前朝比,深衣在民间又开始活跃起来,深衣越来越倾向于礼制化的地位,朱熹家礼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种规格,成为朱子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较宽大

上襦下裙:在五代回复正常以后,只裙子系到高出腰部,而且不要固定腰形的裙腰,直接显出腿的纤长来。而明基本延续宋风

冠帽巾:冠帽巾在前朝不变的基础上,有新出几个。比如很多名人发明了巾。如朱熹的朱子幅巾,苏东破的东破巾,周子的周子巾等。幞头方面,幞头都变成方形,新出的有曲翅幞头,花装幞头等

方心曲领:在礼服上套上方心曲领


元篇:
蒙古贵族穿蒙古族服装,汉族百姓还是沿袭唐宋时期的服装

明篇:
明朝的汉服有点克己复礼,仍然是沿袭唐宋不变。9种汉服基本款式,该有的都有了,到此汉服体系彻底完善,礼制分明。是汉服发展成熟完善的时期,也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比较复兴起来。基本定制是朱子深衣,既朝鲜李朝的深衣,宽大,袖又复为祛袂。值得一提的是,袖子方面,很多公服,常服的袖子又兴起祛袂来,作为公服时,这样的话可方便藏掖文件。只不过这个垂下的袂要小很多了。而祛袂这种袖制,在历代应还是主流

上襦下裙:基本沿袭宋风,只在腰间多了很多种装饰,如腰裙,帷裳,宫绦,短裳等

上衣下裤:当时民间仍然是穿短衣下穿裤,略有不同的是,到明时小腿穿水袜已基本取代褶绔


袍衫类:品官的圆领袍,略有些不同。为圆领变宽,要有接衽,并且下摆变宽大,左右两侧各多出一块,称为插摆。


冠帽巾:冠帽巾没有变化,只新出3种帽巾。如网巾,方巾,六合帽


霞帔:女子礼服上要加以霞帔

鞋:关于鞋,前面一直没提,但鞋也基本没什么变化,简单的说,前都有挡物。礼服的挡物大,常服的挡物小。挡物有直直的长板,也有微微翘起的勾头。有木屐,有草鞋,有靴子。南北朝时期女子的鞋就已有高跟的了,明朝更是流行高跟鞋。



另附:一些细节问题

一线条:汉服线条总的来说是下摆大,线条随和舒适流畅,衣身宽大,呈曲线形。而和服线条为直线,因此

显得僵硬;朝鲜则上下线条比例失调,因此显得拙重

二袖长:汉服标准袖长为回肘过腕。既剪裁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弯曲胳膊时袖的长度不影响。过腕既是袖长要盖住手,才是标准。而和服恰恰因为没有这些,才显得袖子短,并且袖子弯曲不过来。而汉服的袖长,通常是最里面的衣服袖子长而窄,越到外面的层次袖子越短而宽。这样行拱手礼时,可以完全展现出各袖的层次,而虽然外面袖短但里面袖长遮住手以至于不失礼

三领子:不管是交领还是直领都应紧贴脖子,直领应裁成笔直的线条。电视中交领露肩膀是错误的,大概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而日本人则喜欢领后敞,露出颈部

四摆宽:裙与下摆应宽大,这样无论是趺坐还是正座,腿部皆能活动开

五短衣:如果是短衣,也应是上窄下宽而不至于剪裁时上下笔直,这样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总结这就是历史上汉服9个款式的发展,风格介绍和概括。我不是学考古的,因此,如果说一种款式一定具体出现在某某时期我是不敢叫准的,因为那属于他们的学术范畴了。我只是将文字介绍精简到少之不能再少,多余废话绝不多说,能归纳起来就归纳起来,仅此而已。但即使是这样精简介绍,这些文字仍然让人看着头疼,由此可想而知,那写闲聊杂谈废话连篇的服装史不知还让人头疼多少陪。不过。这些文字,也确实可以包涵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所有款式和风格!那么,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汉服这9种款式,综观历史,只有出现的早晚,人们的偏爱与不偏爱,它绝对没有一种款式断代过,他只有继承,没有断代。这9个款式,外表看起来也是差不多的,更多的差别在于搭配的不同,衣服长短的不同,剪裁的不同而已。就像衣裳分开(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制,他们只是剪裁的不同而已,根本就没有其他差别。所以,杂乱化,朝代分割化又从何而来呢?而综观历史,也不难发现,之前的款式比较少,款式出现最多的是在隋唐时,这固然与汉文化发展高峰是分不开的。而隋唐以降,人们更是完完全全的继承下来,到明朝,这9种款式已完全发展成熟完善

那么 碍于这样历史的介绍仍然比较头疼,我换一种方式,不以历史的角度去介绍这9种款式,而是以这9种款式为主反之去列举,这样就简单多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在所谓汉服体系。冒号后面是他们的基本特征

1 上衣下裳(此衣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领,可衣外穿可衣内穿

2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领(唐时为直领相系),襦内穿,同时配有披帛,裙腰,装饰物

3 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交领,包括缚绔

4 衣裳连制(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5 长衣(直裰=直身):交领,到脚踝,有衣缘,两侧不缺胯(开叉),应该无圆领

6 长衣(袍,衫):交领或圆领,到脚踝,两侧缺胯(开叉),袍双层,衫单层

7 阑衫:圆领接衽,到脚踝,膝以下接裳

8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叉到腋下, 有无袖和半袖,半披半穿

9 半臂:直领相系垂带,无袖和半袖襦


如果再精简,按剪裁分

上下两截: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下衣下裤(褶绔/水袜)

衣裳连接:深衣

上下通裁:长衣(直裰=直身),长衣(袍,衫),阑衫,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 半臂



美丽的唐朝交领襦裙,对于现在唐朝印象的误解


其实,唐朝是以长安贵族文化为中心,在汉服主流里仍然是以交领为主的,可以说,交领,齐腰一直并未断代过,唐朝时期的交领齐腰襦裙,披帛挂于肩(一直以来 披帛都是挂于肩的 而非搭在手腕),小袖,褶裙,统统这些,可以说与以后的宋,明襦裙无甚两样。而并不是唐朝只有齐胸的那种,或者一想到唐朝,男女服饰都是那种很胡化的,什么诃子,抹胸,簪花仕女图,回鹘髻,回鹘装,氅子,无领,敞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唐朝服饰文化等的考据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特别爱拿那种特殊的说事,中国历代都是个大国,体现于他的地大物博性,交流性,包容性,时代局限性和艺术创造性。

第一,先说交流性。和其他邻国的交往自然稠密,难道就没有心血来潮创造时装或融入外族元素成为时装,没有穿外族衣服的时候?如当时公认的胡服和一些胡式汉服,不能只认偏枝末叶而故意排斥主流。就像现在美国流行穿旗装,然后后来的美国考证当时美国人是穿旗装的!而现在无论服装史界也好还是考古文物界也好,为了有种学术成果,为了强调历史上的特殊性,专门拿此来说事,这是对唐朝本来面貌很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也是对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意抹杀!

第二,再说地大物博性。那时和我们现在一样,确实存在很多少数民族,但唐朝当时是虽有包容,但绝不会那此来说事甚至是函盖在了主体文化上!而只有我们当代,以现代的历史特定思维去看待历史,如现在关于很多唐朝的文物资料都出自新疆,为什么?中原连续因战乱遭到破坏你能指望还在西安城下,河南河北挖到保存那么完整的服饰原物?因此,只有新疆!但问题又来了,当时新疆虽有汉文化,但已经融入了当地民族,当地文化的很多东西,这些从出土的一些装饰,面料,妆容,风格,都可以看出来!而的很多唐朝资料都来源于新疆出土,因此,仅地区风格——而且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风格,能否代表当时整个的唐朝文化,这都值得怀疑!而以偏盖全当成唐朝服饰的主流样子,这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时代局限性。就拿唐朝来说,按时段划分也有很多不同呢!初期完全是列举的第一个那样的性质,胡服盛行,后来就都穿汉装了,仅拿初唐说事,又是严重的以偏盖全!

第四,包容性。中国5000年来不可能没有一个人创造过时装!比如唐史上记载的某公主发明的羽衣(当然不是太平)一时间争先效仿,竟成为时尚,再比如簪花仕女图,后来考证是宫廷妇女设计的奇装异服,其他地方查无此款——这就是奇装异服,再创造的服装,但现在竟成了当代人们强加给历史的“唐朝服装”这些能代表大唐吗,能拿此说事吗?

第五,艺术创造性。指古画资料,有很多失真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多地方根本看不清从而导致对款式的误解。比如还是簪花仕女图,或者钿钗礼服的画,里面本是穿交领白纱中单的,根本不像现在人想象的露肩膀,简直比欧洲还开放了!因为是白色的,又是纱的,所以,因为画的质感逼真,反而年代久了看不到了!其次,别忘了当时的审美观,一个时代都有符合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唐朝以胖为美谁都知道,因此,即使不是胖美人也要给你画成胖美人!所以,有这种趋向控制着,比如本来是直领(紧贴脖子那种领子)看上去反而像无领的 ,胸部露的很宽,就是为了展现那种丰满的美,汗

所以,这些都导致了对唐朝服装以及服装风格的误解,其实,唐朝的汉服,和后来的宋明款式无何两样,交领,齐腰襦裙一直是主流;唐朝的风格,它的所谓華丽,也是典雅中的華丽而已,和后来的那种满清的華丽,

绝对不是一回事(满清的那种,不应叫華丽,应叫繁复,两者绝不是同一概念)

而现在学术界盲目追求学术成果,自然以强化夸大本不突出的历史特色为主,是通史也要搞成断代史!已造成了舍本求末

而国人的意识形态这些年也被西方所影响,巴不得唐朝会是那个样子,因此,所谓的露胸唐装,敞领装才会这么流行。与其说是唐朝创造了那些服饰,到还不如说我们以心中的想象创造了符合我们追求趋向的唐装,可又谁能知道那潜意识里操纵的是现代西方审美呢?

附录:

关于低胸与开放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有开放这个概念 但从服装层次构造和习惯上却不是这样 汉服的习惯是里面要穿中衣的 因此即使“露” 露的也是里面的中衣 这是一个民族的习惯 因此 从事实来讲 我们确实也没发现或记载上有唐朝女子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个样子 从服装构造上 属于齐胸襦裙范畴 所谓齐胸襦裙 就是裙子系的高 在腋下 一定要有上襦配套 如果和现在的层次硬是对号的话,除非我们现在可以只穿裙子而不穿上衣 这个汗~ 然后外面再套上大袖衫 我觉得这副画上表现的就是这个搭配 因为风格的有些自我化大概被误会为时装,好,如果里面直接穿到胸的裙子外面直接套大袖衫的话(就是说省略了襦的步骤),和现在层次对比的话,等于只穿裙子,上身光着膀子,然后再套件夹克~巨寒~ 退一步讲 假设这个是诃子的话 重所周知诃子是内衣 如果和现在的体系硬是对号的话 除非唐朝人BT到内衣外穿 这个再汗一下 以我们现在人的开放都没到那程度。。。。所以,除非唐朝人脑子有病或者太时尚了(汗~)按传统的搭配根本是讲不通的 我们现在并不完全了解以前的体系 再加上以现代服装层次体系的概念去度量之,才会觉得合理

其实,也不一定从理论上如何如何 褙子旋袄一般都是开叉到腋下的 即使不是也是很高 如果舞蹈旋转的话(旋袄因此得名)很容易走光,如果要说开放的话 这个比低胸的要“开放”多了

确实 我们的汉服是有自己的美学范畴的 那什么才是这美学范畴所包括的呢?从服装理念,如果同样讲思想的开放,欧洲会是以突出线条和束身为美 一直不断的低胸装就是配合束身产生的效果 东方的线条是用宽松与随意衬托出各种不同效果的美学 所以他开叉腋下 是为了举臂更随意 活动更方便 服饰更随体 因此 同样是洒脱开放的境界 但两种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再比如说我们汉以前没有合裆裤 深衣是用来直接裹身的(包括明代妇女,不仅穿着超宽松超高叉的褙子,裙子里面的裤子竟然是开裆的~~~~我巨汗) 谁能想到表面上看起来很保守 里面竟然是这样的。。。呢?相比之下反而欧洲女子服饰那庞大的裙子下掩盖着左三层右三层的裤子显得更保守呢?但它上面竟然却是如此低胸。。。。

所以,我们所强调的“自己的服装美学范畴”,才不能去学西方那种所谓的开放和美学 换言之 我们现在是在用西方的肚子去衡量东方的大脑 我所要表达的 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 个人以为 我们的“开放”更应该转换表达为道家的那种洒脱 传统理念的舒展人体 随形舒适 更为恰当 这也是开放的一种方式 同样 适当的暴露也是开放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 我们有自己更好,更科学的方式去表达 没有必须去学西方 何况 我们历史上 确实是不存在低胸的

诚然,“开放”是个好词,从服装上能体现一种胸襟,也是如此,但“开放”与“暴露”划等号吗?整个意思可以这样衡量,但从理念讲,却截然不同,我们真的等于在用西方“开放的砝码”来输入汉服“开放的词汇”。不露的话就代表保守和吃人的礼教吗?中国的“开放”,从某种角度讲,其实比西方更甚!但这种开放,却由于独特的文化,而打上了特殊的印记,而这种理念,却恰恰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明时期屡见不鲜,因存“天理”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服饰上更能显示宽松,随适与休闲,我们从宋明的出土实物中不难发现这点,尤其是“妇人”的服饰,更让我感到吃惊,西方在现在才有了休闲装(这也是一种开放,相反,那种几百年来妇女的低胸装,被彻底淘汰出了历史的舞台,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其实,可能是我主观,但我们的服饰理念,真的要比西方科学的多,西方去证明一个东西,是用直证法,费劲去抠还没怎样,而我

们是用反证法,反而轻而易举得到了答案,但如果我们看不懂反证法呢 就会觉得是错的

所以 还是那句话吧 谁都追求花开的美丽 但我们的花开有独特的美丽

直裾深衣的裁剪制作

当初动手做前在网上泡了很长时间狠做功课,最后参考了红天还有天汉的万佛朝综两位前辈的帖子(分别是【直身考误】和【一帖一课,自己动手做汉服】,天汉已经很久打不开,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v=),最先做了直裾深衣。

前襟处比较重点,比较两种裁剪方式,万佛的裁剪法需要归拔熨烫,这个相对比较难掌握,所以前襟还是借鉴了红天的裁剪法。然后再综合面料幅宽和排料考虑,最后画出纸样如下:

我当时没买画纸样的牛皮纸,只好把报纸用双面胶拼起来画1:1纸样,艰苦朴素哇~~~~然后为了偷懒,前后片没有分别画,只上面那样的一张图搞定,裁剪的时候凑合用。。。

衣服做完后发现大身和袖相接的地方有堆皱现象,回过头研究才发现是纸样缺陷:大身与袖相接处有90度拐角,所以现在把纸样修正加上蓝色部分做圆弧连结,我后来按修改后纸样做的曲裾袖子就平整圆滑很多。。。

为了便于观看,现将前后片拆分如下:

粉红色为左前片

黄色为右前片

绿色为后片

图上尺寸是按165/84A也就是M码的标准进行绘制,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尺寸修改。袖口宽度按图上这个尺寸做出来算是超级大袖,大家可以改小一点,或者也可以稍加变形,成垂胡袖、琵琶袖之类。。。

排料的时候我也是在偷懒和省料的原则上做了左右片连裁、前身对剖,然后再在左右前襟的腰围以下部分各接一段下摆,以保证叠合区域足够宽而不至于走路露馅。这种裁法需要面料门幅足够宽,至少1.5米。我当初用的面料是窄幅1.1米,所以后来袖口还接了一段,最后发现跟后背合缝式相比也没省到多少事囧rz

纸样图是净样,没加缝份,后面画排料的纸样最好留好缝份(一般0.5~1cm就够),下面排料图上的蓝边是加上的缝份。关于面料选择,就深衣的风格和特点来看,面料最好买稍厚或者硬挺些的,比较能出效果。

按缝份的外边缘剪好大身衣片后就可以开始缝合了,缝好后再上衣缘。衣缘的裁法有直条式和内弯、外弯式,内弯式和外弯式我都没试过,因为斜丝缕方向很难裁也很难缝,一般说来只要裁直条就可以了。我这里是裁14cm宽的直布条对折缝衣缘的,成品衣缘宽6cm左右。为了避免衣缘外侧留下明显的明线,针法需要采用漏落缝,就是先缝正面,然后背面折好缝份后在正面沿针脚再车一道线缝合背面,这样正面比较美观,不过比较费时和麻烦。一般来说领口和袖口的衣缘做成一样宽度就可以了,但我做的时候袖口的衣缘宽度加了一倍,大致是宽12cm左右,这样比例上和大袖口比较搭配~

漏落缝示意图

漏落缝效果,下面平整的是正面,上面翻过来能看到线迹的是反面

最后成品,我的汉服处女作啊~~~~

曲裾深衣的裁剪制作

直裾深衣后的第二个实践成品是曲裾深衣。

我做曲裾的纸样是在直裾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上身基本不用改动,主要的变化在于下裾(关于下身绕裾部分的结构也是以前在天汉某位前辈的曲裾贴里学习参考的,只是忘记是谁了。。。囧)。具体方法是把下裾在高度方向三等分,连接等分线与下裾侧缝线的交点,成三条折线,这个3折线即为曲裾的绕行轨迹,也是绕裾部分的裁剪线。

需要注意的是最下一个点的选取,最好不要是裾侧线的最低点,而是适当往前中位置挪移,我这里取的是上身侧缝线向下的垂直延伸线与低摆线的交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加左裾与右裾的重叠部分,避免右裾侧边缘从左裾下露出来。当然这是在小幅度走动的情况下,如果大步流星,我估计除非延伸右裾到后身,否则是怎么也遮不住的=v=

曲裾深衣一图搞定式纸样如下

拆分,粉红色部分为左前片,我把绕裾部分的分片连接起来了

黄色部分为右前片

绿色部分为后片,因为后片左右对称,所以只画一半即可

纸样OK后就是排料了。曲裾是相当费料的,我买的面料是窄幅,总共买了6米才够。。。

此次采用的裁剪法是主流的后背合缝式,排料时记得预留1cm宽的缝份,能在画纸样的时候直接加在纸样上更好,这样就能直接在面料上把纸样拓下来裁剪了。面料 反面 朝上,把纸样铺在面料上,根据省料原则调整好位置后,用画粉一类画具的把纸样勾勒下来,按纸样轮廓画好边缘线后,就可以沿画线开剪了。

左片裁剪示意图,天蓝色表示1cm缝份,沿缝份外缘剪裁即可。前后片是连在一起裁的,此处颜色不同只为区分前后片,并非表示要分裁。绿色为后片,紫色为左前片。限于幅宽,也为了省料,绕裾部分是分为前绕后绕两部分单独裁剪,最后沿侧缝缝合即可。

右片裁剪示意图,绿色表示后片,草绿色表示右前片,前后片连裁。同上,天蓝色表示缝份,沿缝份边缘裁剪。

裁好后开始缝合,因为绕裾部分很长,所以缝衣缘会很累,如果想偷懒一点就去买漂亮的织带做衣缘吧~就不用漏落缝了=v=+

成品如下

大身

腰封

绕裾效果

男直裾

男曲裾做法

女曲裾

深衣裁剪图--简化江永深衣

襦裙裁剪图

襦裙系列:

交领上襦裁剪方法和中衣类似

关于领子,可以裁成一条直布条,也可以同图中这样裁出弧形,做出来的领子高低不同,个人认为,脖子长的可以用高领(裁成直布条)脖子短点的同胞可以用矮领(裁成弧形)——————仅个人意见~

裙子有裁成6片的,8片的,12片的。我比较喜欢裁成6片。关于腰部褶子问题,个人意见,瘦点的MM可

以用褶子多点的,胖点的MM可以少点褶子或者不要褶子~


襦裙简易裁法


(声明:用这种方法确实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确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经验的前辈对其中的错误能加以指正。)


这里贴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长度到臀部或超过臀部的,下摆需加宽而成圆弧形,就不是图(1)中的方形下摆了。当然也可以继续采用这种剪裁法,但宽度须以臀围大小为基准,这样当襦束在裙内后,上身就会有太多多余的布量),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


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1)所示),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后背正中。古画中常见人的衣服后背正中有一道明显的线,当是采用了这种裁剪方法;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

表面看不出来。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是通过调整肩袖部斜度来满足前襟重叠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够,不需要另外再裁开来,但因为我不是很了解这种方法,也就不详说了。


下面要介绍的是后中补量法(这是我经常用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法要更传统一些)。

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从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也称后颈点)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长里面还包含了袖缘的宽度。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最细处。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可以直接量,是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因为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缘宽:随个人喜好自定。至于是否要袖缘,一般来说,窄袖可无缘,大袖须有缘,中袖则有无缘自定。


领边宽:随个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宽窄比例要与人的脸型与身材配合,不可太夸张。如瘦小的人则不宜做太宽的领边。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缝份)是用于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缘,止口1CM即可,如果无袖缘,那么要留2~3CM。

下摆止口:2~3CM。


步骤二:开格,剪出一块方形的布料或纸样(图(2))。如果是比较不容易变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变形的布料如雪纺真丝之类,最好先做纸样。开格的大小为:长=1/4胸围+肩袖长-袖缘宽+袖口止口;宽=(衣长+下摆止口)×2


开格后在布料(纸样)上画出以下几条辅助线,辅助线的位置如图(2),说明如下:


肩袖线:是襦前后部分的中分线(或者说对折线)


1/4胸围线:这条线可确定后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围线:这条线确定衣服的宽度


背长线:确定腰的位置

胸围线:这条线通过胸部但并非通过乳峰点,可表示袖窿(袖子与衣身的交界线)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线的垂直距离为:净胸围/6+7CM

步骤三:画出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后中线、领口线、左前襟线(图(3))。


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如图所示。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处宜在胸围线与背长线之间,如果在胸围线之上,则袖窿过窄,如在背长线之下,则袖窿过宽。这条线决定袖子的形状,图中仅为示范,至于是窄袖还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类的,由个人选取的款式决定这条线的画法。须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后片的拼接。


后中线:后背正中的线。把图2中的辅助线变为实线即可。


领口线:画法如图。AB长度=后领横+(领边宽-N)+M,其中后领横=1/4颈围=净胸围/20+2.9CM;M为领边离脖子的宽度,M越大领口越大;N的大小为0CM~领缘的宽度,在M为0的前提下,它决定着领边的角度,理论上,当N为0时,领边刚好到颈侧,当N等于领边的宽度时,领边则立起来包住颈部。但是,AB长度<1/2大肩宽(大肩宽是左右肩峰点的长度,测量时要通过后颈点)。后领深=1/3后领横。


领口线与后中线的交界处须为直角,然后画圆顺的弧线经B点到C点。图中C点为胸围线到背长线间的左边线上的任一点,但最高不能超过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点,最低不宜低于背长线。B点到C点的弧线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处离BC的直线最好不要超过1~1.5CM。注意一整条线都要圆顺流畅。

左前襟线:在BC弧线上作垂直线到下摆线上,垂直线离最左边线的距离约为2~6CM(如果距离太大,两侧的衣缝会被拉得变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带来调节领口的大小与衣身的松紧)。

步骤四:把布料(纸样)沿肩袖线对折,画出袖子下方与衣身的止口(1CM)(如图(4)),然后把袖子下方线与衣身线剪出来(图中阴影部分的外侧线)

步骤五:剪出衣片。把对折的布料(纸样)打开,画出后中线、领口线与左前襟线的止口(1CM),然后沿止口线外侧剪开(如图(5)。图中箭头表示与布料边沿平行的经纱方向。

步骤六:画出第二块衣片。把图(5)中的布料(纸样)反过来,覆在另一块布料上,照这块衣片的形状剪出第二块衣片。 


步骤七:剪出领边与袖缘(图略)。领边的长=图(3)中领口线的长度×2,领边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袖缘的长=袖口长度+止口2CM,袖缘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裙由数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两侧有系带(如图(6)。裙片的数目不固定,因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数目越多,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汉代裙式仅四幅,唐代一般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现代的布幅宽,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如6、8、10、12片等。

下面介绍裙片的裁法。这里介绍的裙片裁法为剪开法(借鉴现代裁剪法,非传统方法,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方便),须做纸样,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骤一:开剪前先掌握以下数据: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裙围、裙长。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需要哪一个数据视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应根据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围、下胸围、腰围的数据。


裙围:=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1.5~2倍+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数根据个人的行走习惯和布料的重量决定,走路时步伐越大,裙围的倍数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围的倍数则可略小些,但不能小于1.5倍,否则有会有走光的危险。褶量大小决定裙子褶裥的数量与大小,褶裥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这里不详述。但要注意褶的数量与大小要根据布料的厚薄与人的体型来决定,因为褶裥会增加裙上部的体积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体型比较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适量的褶裥(适量的褶裥可以起到掩饰体形的作用,不过若布料较硬并且裙下摆较大能形成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裥)。


裙长:由款式决定。但裙长下方须到脚踝处,若裙长过短,露出袜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观的。

步骤二:开格并剪好。开格大小如图(7)。开格后在纸样上画出垂直的辅助线,数量2、4条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线为准两边对称距离画辅助线(如图(8))。

步骤三: 放摆(如图(9))。沿格中的辅助线剪开,最上方留一丝连着不要剪断,然后覆在另一张较大的纸上,用大头针之类定住中间的一片,把其余几片按相同的距离展开,展开的距离越大,裙片上方的弯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摆也就越大,同时下摆起的波浪度也越大。这里也要根据布料的厚度、硬度来决定摆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摆量就要适量,否则做出来裙下部的体积会过于庞大。

步骤四: 沿上层放好的纸样外沿,在下层的纸上画出裙片的轮廓线(如图(10)。注意裙片上方与下方的弧线都要画得圆顺,同时四个角要保持直角。

 

步骤五:画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两边都是1CM,下摆处为2~3CM,打好经纱方向线(如图(11)),剪出来(图(12)),裙片纸样的做法完成。一般来说裙片的经线方向是与地面垂直的,也有经纱方向与地面成斜角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形成比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于太容易变形的布料以及会破坏花纹的布料。

直身、直缀剪裁图

祭服裁剪图

祭服(獻官用):


梁冠(獻官用):

深衣(執事用):

关于腰带的系法

衣领缝制详解以及详细尺寸

明制交领道袍裁剪图

宋制盘领阑衫裁剪图

明直身龙袍裁剪图

做汉服需要多少布料大概是每个准备做汉服的朋友关心的问题。以下数据仅供参考:

做汉服需要多少布料大概是每个准备做汉服的朋友关心的问题。以下数据仅供参考:

6 曲裾深衣:

身高16 。 衣长14,缘宽是75毫米。(尺寸是穿中跟鞋的,穿平底鞋子衣长缩短5公分)

 

露出手的,衣宽取135,缘宽取75毫米;不想露手出来就将衣宽加到15

 

胸围取二尺六寸;腰围取二尺三寸;裉(肩膀部位)取不小于五寸半。

 

袖子口的大小不小于20公分即可,大则不限。

 

下摆(周长)最好不小于14,否则有迈不开腿的可能。

汉服 衣袖 基本介绍 琵琶袖 垂胡袖 箭袖

简单的入门介绍,仅供参考,涉及不深,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出。



#转载自汉服吧#

0
0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