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切换
淄博高新区汉文化研究院-山东智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7*24小时服务热线:
0533-3456787

携琴访友与古琴文化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0-12-24 人气:760

从盛唐至清代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携琴访友”这个题材广泛出现在绘画,雕刻,瓷器,雕漆等古代工艺中,甚至古诗词中也没例外。可见“携琴访友”在古代是喜闻乐见的,至少是文人墨客常被关注的一桩雅事。光就绘画方面而言有关携琴访友题材的数量非常巨大,有的著名画家一生曾创作有多幅与之有关的画作。以“携琴访友图”、“溪山访友图”等词句为名的画作从宋代到清代千年的时间屡见不鲜,从未间断。

 

那么是何原因,是何种魅力让古代文人雅士,巨匠墨客不厌其烦地提起、铭记和刻画“携琴访友”这件事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条件有直接关系,也与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的伟大的感染力不无关系。

 试想,在古代社会里,在闲暇时大众寻点乐子娱乐娱乐似乎并不容易,黑夜来临和闲暇时光并没有像现代这么多繁杂和便利的娱乐。欣赏这些画作后会发现无论是“访友图”还是“听琴图”,反映的场景都是文人墨客邀三五好友或在屋内亭下抚琴煮酒饮诗,或林间溪边抚琴小憩促膝长谈,或石上瀑前抚琴起舞弄剑,而古琴成了这一切的纽带和那个时代必须的娱乐。所以“携琴访友”并不是出自什么典故,而是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细观这些“访友图”,除了反映在屋内林间一众抚琴吟诗的作品外,大多表现为正在访友的路上,主人或童子携一把琴,急匆匆赶路的样子。这现象在那个时代是真实存在的,并不虚构。试想那个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落后,交通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的时代,携琴访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件凶险的事。有共同爱好的知音固然难觅,但路途也遥远艰险,这毫不夸张。去知音好友处需徒步翻山越岭是常事,稍好点骑驴马去会友也不鲜见,这些都无一例外被被鲜活地展现记载在了那些“访友图”上。而宋代诗人邓林曾在一幅画上这样写道:“柴门深入洞中开,石路崎岖半是苔。料得故人非畏险,独扶藜杖抱琴来。”,这首诗足以证明了那个时代访友路上的凶险,这凶险除了沿途的猛兽大虫,还有兵荒马乱的道路上的强盗劫匪。但伟大之处就在于这些凶险都丝毫没能阻碍觅知音访好友的勇气与脚步,所以这就是那个时代伟大的真正的友情的力量,这样的“携琴访友”怎么不值得被刻画铭记和歌颂呢?现代这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这种友谊的存在?

 

  古琴是古代“八音”之一,目前考古结论认为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脱离了现代及古西方乐器的节奏模式,以其高深、悠远、抽象、甚至神秘的一种洪厚音色魅力征服了聆听者的心灵。它有一种特殊文化魅力,蕴含着东方的哲学思想,它甚至被古书定义为与苍天神道沟通的纽带,是洁心静气的良药,可见其魅力之所在。同时古琴排在古老四技“琴、棋、书、画”的首位,可见其倍受尊崇的地位。孔子、伯牙、列子、嵇康等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是古琴大家。区别于古筝,古琴的古老名曲《高山流水》、《鸥鹭忘机》、《广陵散》、《梅花三弄》等都具有深沉、悠远、晦涩、神秘的感染力,长听之让人淡泊明志,似能治愈心灵的疾病矣。小编建议各位看客特别是年轻人多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多听听传统曲目。

而文物“琴炉”更给古琴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琴炉也叫“行炉”,是一种小巧便于携带,并专门在古琴演奏时使用的一种香炉也叫香插。古人弹琴时,常要取出随身携带的琴炉,里面焚一支香在琴边。而这种做法是为了计时呢?还是为了冥想呢?还是为了敬神呢?还是驱蚊呢?还是纯纯地为了闻味道呢?亦或兼而有之,这就是无从考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了。但其如果真有冥想参悟的的功用的话,跟古琴联系起来更增添了一份神秘。

 

国人谈到琴就不得不谈“知音”二字,而关于知音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啼笑皆非的成语叫“对牛弹琴”,而这个“对牛弹琴”的成语还真有历史典故可查。故事说古时候有个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叫公明仪,水平高吸引了不少追随者,而此人也自视技艺高超,到处显摆,想吸引更多关注。某天又去“携琴访友”,路上至一风景清幽处,想吟诗一首,但被一老牛吼断,并被谜之凝视。公明仪顿时激动之情喷涌而出,以为遇到知音,对着老牛使尽浑身解数倾心弹奏一曲,令人无语的是老牛听到琴音后便摇尾而去,并在公明仪面前留下几滩气味冲天粑粑,让著名演奏家非常扫兴尴尬,而自此这个典故也开始流传开来。

#转载自微博博主:风落西#

0
0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