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切换
淄博高新区汉文化研究院-山东智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7*24小时服务热线:
0533-3456787
香道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1-12-15 人气:1566

 

中国传统的香文化,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在略带表演性和仪式感的过程中,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门生活美学。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中国自古就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中国传统的香文化起源于祭祀,因烟气上升呈氤氲之态,古人认为可通达上苍,敬畏神灵。“香之为用从上古”,中国的用香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诗经》大量记载了香的使用,如“采艾”、“采萧”等。屈原的《离骚》有很多对植物香料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滋兰之九畹”,“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戴香身、入酒、辟秽驱虫。屈原把香草喻为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可谓是中国香道的始祖人物,他不仅是位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更是对香有独到品位。因为他,香草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象征,象征爱国、高雅,君子。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各种名贵香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如沉香、木香、鸡舌香、苏合香等,丰富了中国香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迎来香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与道、儒、医家养生养性的理念紧密融合的熏香之习在王室贵族中渐渐流传开,各种焚香器具开始普遍使用,著名的“博山炉”就在这个时候产生。熏香、配香、浴香已成为宫中的寻常之事,用香也成为宫廷仪制的一部分,《汉官仪》中记载了尚书郎奏事对答须“口含鸡舌香”。

 

南北朝时甚是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望若神仙。香料的品种繁复多样,合香被普遍使用,出现了范晔《和香方》等多部香方专书。同时,香料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名医葛洪、陶弘景皆曾以香料入药疗疾。这一时期,贵族对名贵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发展以及佛教的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从六朝以来,佛、道二教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使香文化走向普及,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和以香供佛。佛教中有密宗“五香”之说,即“一檀香,二沉香,三丁香,四郁金香,五龙脑香”。佛教将香料末、片用于静坐参禅或诵经法会中的熏坛、洒净、燃烧,或用于熬香汤浴佛,或雕刻成佛珠佩戴在身。念经时拨动佛珠,香料因受体温加热,能散发出香气以养性安神。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熏球、香斗、香囊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正是此时,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宋代发展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关于香的专著,其中陈敬所著的《新纂香谱》可谓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又称《陈氏香谱》。收录了诸多前人所著典籍,包括沈立《香谱》、洪刍《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等。“香道”在宋代形成。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香道盛行于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并且远播海外。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梦梁录》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这四种雅事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焚香虽只是鼻观之事,然而通神明,和五脏,最能静人心神。那时的人们,行走坐卧、日常起居时刻几乎都要点上一炉香,是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事。

焚香,是古人将动物和植物中获取得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焚香用具包括香炉、香盒和放香铲、香箸的瓶子。焚香时,香炉放中间,两边各置箸瓶、香盒。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香炉: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众多文人留下了很多关于香的传世诗词,唐初诗人陈子良的“云影遥临盖,花气近薰衣”,王勃的“智琼神女,来访文君。娥眉始纹,罗袖初薰”,还有宋代李清照的“瑞脑香消魂梦断”,“有暗香盈袖”,“香消酒未消”。

 

明代陈洪绶的名画“斜倚熏笼图”,描绘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衣褥熏香的习俗:妇人拥被慵懒地斜倚在细竹篾条编织的熏笼之上,笼下香炉既香且暖,衾褥间始终香氲四弥。明代在继承和发展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晚明周嘉胄所著的《香乘》是中国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对香材的辨识、香方、典故趣事、香具使用等等,内容最全的莫过于此书。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做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清代的“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亘古以来,香料在饮食调味、熏衣化妆、香化环境、医药保健、宗教祭祀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所描绘的香事即中国古代贵族用香生活的一个缩影。《红楼梦》中记载的香就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

第五回宝玉来到秦可卿的房间: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宝玉便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之后宝玉进入太虚境: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这里就出现了两种香,一种是诱人入睡的“甜香”,另一种是世间少有的香“群芳髓”。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大观园,彼时园子里“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后又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还有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误闯了宝玉的房间,醉卧怡红院,在宝玉的床上睡着了,袭人发现后为了掩盖气味,“忙将当地大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这两处都出现了百合香,一种说法是用百草之花合制的熏香,还有一说是各种香药,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了汉武帝焚百合之香,迎西王母的传说。南北朝的大才子吴均有一句“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好诗,妙玉续出“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诗句。这里描述的是篆香,据洪刍的《香谱》记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

蘅芜苑“异香扑鼻”,房间“雪洞一般”,构建的空间是一种清韵的冷香调。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钗,性格含蓄内敛、端庄得体,却有从胎里带来的热毒,需要凑齐四时的花蕊和不同节气的雨露雪水来调和的“冷香丸”来压制。第七回来送宫花的周瑞,听宝钗说起她香方繁琐得惊人:“东西药料一概都有,现易得的,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样说来,这就得一二年的工夫。倘或这日雨水竟不下雨水,又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罐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文中还提到一秃头和尚,给了一包异香异气的末药作引,这里的末药本身就是一味香药。

 

宝钗性子清冷,住的屋子雪洞一般,却有热毒要解;黛玉看似孤僻,却在屋中常熏暖香。不同的人用香习惯不同,对钗黛二人的性格特质和内心正好互为对比。

宝玉认为“女清男浊论”,持有一套独特的“女香男臭论”。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纯洁无瑕的女儿香正如大观园里的女儿之美,她们吟诗、作画、弹琴、下棋都会焚香,日常梳妆也少不了香粉胭脂,制作和佩戴香袋、香囊、香念珠等,种种香事、雅事处处皆是红楼梦精雅生活的韵味。

香解千虑道悠然,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

静室一炉香,虚窗一杯茶,再聆听一曲古琴。一炷香燃而不浊,清香无垢,似乎已经能呼吸到山野间的花草清香了。

#转载自微博博主:红楼梦精雅生活#

0
0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