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
城市切换
请登录
免费注册
7*24小时服务热线:
0533-3456787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介绍
企业章程
企业机构
企业视频
汉文化专区
历史汉礼
汉语文学
汉乐艺术
博物雅集
汉服大厅
汉服科普
文物参考
妆容配饰
汉服制作
汉服分社
商品展示
进口纺织
整装汉服
汉文化饰品
活动资讯
活动报名
活动展示
联系我们
汉文化专区
传承千年,智启未来!
首页
汉文化专区
汉乐艺术
琴
汉文化专区
历史汉礼
汉语文学
汉乐艺术
琴
棋
书
画
汉舞
茶道
香道
花道
博物雅集
琴
《全唐诗》的古琴诗中有120首出自于他,他到底有多爱琴?
《全唐诗》的古琴诗中有120首出于白居易之手,虽仅占千余首古琴诗的十几分之一,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实为《全唐诗》古琴诗之最。本文拟从白…
06-30
故宫博物院里那些绝美的古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祖国的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之际国家就拨专款收购文物, 在收购金石、书画、陶瓷的同时,以重金从…
04-11
古琴形制赏析——列子式
列子式,托为列子所作。列子本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列子一生安…
12-01
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
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长门怨》,古琴名曲,为创作于清代时期的一首民间琴曲,作者不详。《琴谱正律》、《琴学摘要》、《梅庵琴谱》…
04-20
古代圣贤作琴曲
从伏羲、黄帝、唐尧、虞舜到许由、夔、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这些先古圣贤,不仅制琴、弹琴,还创作了不少流传至今的著名琴曲。黄帝作《…
03-17
古琴故事——百里奚听琴认糟糠之妻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百里奚,字里,名奚,春秋时期楚国宛邑人(今河南南阳)。百里奚生活在一个群雄逐鹿、血流漂杵的社会…
02-24
叶诗梦避山洪得佳琴
古琴家叶诗梦二十岁那年偶然去天津盘山游玩,忽值暴雨,急急赶到山中的万松寺借宿。在他之前,已经有先来的躲雨者借宿于客房,只有僧舍一间没…
01-15
大明风华之四王爷琴
在明代,由于历代皇帝的偏爱,高雅艺术逐渐兴盛。除皇帝本人外,还有一些王爷也热衷于资助艺术和文化研究。其中至少有15位王爷曾资助过艺术专著…
01-06
携琴访友与古琴文化
从盛唐至清代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携琴访友”这个题材广泛出现在绘画,雕刻,瓷器,雕漆等古代工艺中,甚至古诗词中也没例外。可见“携琴访友…
12-24
解读古琴音律中的五音
古琴用的音律是五音十二律。五音即“宫、商、角、徵、羽”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
12-09
古人与古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唐代诗人卢仝在《风中琴》一诗中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我们知道,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素…
11-18
论“最废手”的古琴曲
提起古琴曲,很多人都评价两字——废手,要论众多古琴曲中,最最最最废手的3首琴曲,以下三首怕是没人不服吧?01 《猿鹤双清》 用“清”字来形容…
11-04
历代古琴故事(下)
16、隋唐时斫琴家也随着琴文化的整体发展而普遍出现。在唐朝的专业斫琴家中,以雷、郭、张、沈四家最为有名。而其中又以雷、张两家最为突出。雷…
10-27
历代古琴故事(上)
1、古琴文化的历史,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2、据《礼记.乐记》记载:…
10-15
各种形制的古琴的美名
古人不但擅长创造不同的古琴形制,给各种形制的古琴起的名字也是扑面而来的诗意。01 落霞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得名于漫天落霞的…
09-26
宓子贱的“鸣琴而治”——古琴的教化作用
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只能奏乐的乐器便只是乐器,如筝、琵琶等,但古琴的文化不止于古琴本身,它甚至还具有教化作用。孔子的门徒之一宓子贱,…
09-21
古琴的「三重」境界
琴音色中庸而内敛,圆润而清远,儒者好其雅正,道者乐其隐逸。古琴经历数千年的传承,早以与东方博大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从造…
09-09
一件不容小觑的事儿,古琴打谱
打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打”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发掘,整理的意思。用到“打谱”一词的领域,除了古琴之外,还有围棋,都是通过古…
09-03
古琴的起源说
古琴起源于何时?创制者是谁?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其可参考的史料很多,但都是记载不一。古琴起源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诗…
08-21
那些美人与古琴不可不说的故事
清代徐震写过一本《美人谱》,专论美女,认为美女必须具备弹琴、围棋、吟诗、作画等13个方面的技艺,而弹琴排名第一。李渔《闲情偶记》中也认为…
08-15
总数:39
1
2
下一页
1/2
淄博高新区汉文化研究院@山东智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08-2025 Inc.
鲁ICP备16026247号-2
网站地图
Processed in 0.033733 s , Memory 284.38 K , 18 queries
锋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